在台灣,白血病的死亡率在癌症粗死亡率中排名第十。分類白血病分為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和慢性白血病(Chronic Leukemia),進一步分為骨髓性白血病和淋巴性白血病。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主要以症狀治療為主,存活率平均為5年,但也有存活十幾年的病例。綜合來看,白血病的治療方針因病情不同而異,需經過仔細的診斷及追蹤。現代醫學技術使得越來越多的患者能夠獲得有效的治療,但預後仍取決於多種因素。及早診斷和個體化治療將對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品質有積極的影響。
發生成因:
- 包括基因突變、放射線暴露、病毒感染、化學物品刺激,以及體質等因素
- 臨床表現:急性白血病表現為急劇的虛脫、高燒、出血等,而慢性白血病可能有體重減輕、貧血、脾臟腫大等症狀
診斷及治療:
- 診斷方式:血液檢查、周邊血液抹片檢查、骨髓抽吸及切片檢查
- 治療方式:根據急性或慢性、淋巴性或骨髓性白血病,治療方式包括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放射線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及支持性療法
治療效果:
-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使用化學治療,有70%的治癒機會,成人可能需要骨髓移植
-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原則類似,有第三亞型可以使用A酸的衍生物(ATRA)治療
-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使用口服化療藥,考慮骨髓移植或使用干擾素
追蹤與預後:
白血病患者需定期追蹤,骨髓移植後需要服用抗排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