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選單
    2024/07/04
    肺癌-呼吸道癌前痰液基因篩檢

    『呼吸道癌前痰液基因篩檢』

    亞洲女性不吸菸且有肺癌家族病史之罹癌風險歸因分析:基因體質、環境暴露、突變、慢性發炎、突變篩選、增殖、與肺癌發生

    具有APOBEC基因突變特徵的亞洲不吸菸女性,天生對環境毒物更敏感。而亞洲人的飲食習慣偏好煎炒炸烤燻等高油煙的烹調方式,這些烹飪油煙加上環境中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的長期暴露,大約十年後會導致呼吸道上皮細胞的DNA受損及基因突變。

    當呼吸道上皮細胞的DNA受損變異後,身體會啟動基因修復機制,使這些細胞停止分裂並逐漸衰老,以淘汰品質不佳的細胞。然而,長期暴露於都市空氣污染中的PM2.5會持續損害肺泡及血液循環系統,造成呼吸道上皮細胞反覆受損、發炎,釋放促發炎及細胞增殖因子,最終使得原本不分裂的變異細胞進入活躍期,甚至獲得不死能力,逃脫基因監管,成為越來越失控的變異細胞。

    這些變異細胞脫離控制後,約五年內能形成1000萬顆細胞群聚,體積約為0.1立方毫米。此時,這些細胞群聚尚不能稱為腫瘤,亦無法被常規的低劑量肺臟斷層掃描(LDCT)發現,因其不夠強大,容易被生理排毒機制如咳痰、鄰近組織擠壓及免疫系統消滅。我們稱這段時間為呼吸系統失衡期。

    在呼吸系統失衡期,咳痰次數及痰液量增加,有時會出現胸口煩悶、打嗝等症狀。評估呼吸道癌症風險時,通常會採用深咳痰液的液態切片致癌基因分析,稱為「呼吸道癌前痰液基因篩檢」。這是一種非侵入且簡便的檢查方式,通過「肺泡高頻共振術;痰液分解術」,由醫療人員協助病人深咳取樣深層肺細胞,在變異細胞剛開始群聚時,通過超高解析度的基因篩檢觀測隱藏的變異細胞。

    「呼吸道癌前痰液基因篩檢」若顯示致癌突變,意味著個案至少暴露於高PM2.5風險三個月。若連續三年內多次出現致癌突變,建議使用LDCT進行進一步鑑別分析。該篩檢報告還能區分致癌突變出現在活細胞沉澱區或死亡碎片漂浮區,並分析突變基因種類及程度,這需要臨床或病理醫師進一步解釋。

    若呼吸失衡期的肺臟未得到早期治療,加上APOBEC基因突變、油煙與環境VOCs、PM2.5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變異細胞將在1-3年內成長為肉眼可見的惡性細胞團塊,體積約為5立方毫米,含有10億顆惡性細胞。國民健康署推動的LDCT已能篩檢出這些病灶,但這些病灶可能是良性組織發炎或感染的痕跡,也可能是真正的惡性病灶,需長期LDCT追蹤以確定。長期LDCT追蹤帶來的心理壓力對病人及臨床醫師都是挑戰。理論上,這些早期病灶有自行消失的可能,但難以預測誰會是幸運兒。

    「呼吸道癌前痰液基因篩檢」針對LDCT陽性病灶的深咳痰液態切片,識別EGFR、BRAF、KRAS、TP53等致癌突變,幫助臨床醫師鑑定病灶性質,決定是否提前手術切除。該篩檢與LDCT結合使用,當出現雙陽性時,建議每三個月追蹤一次。連續三次雙陽性則建議手術處理。若LDCT單陽性且痰液基因篩檢陰性超過三次,可每年追蹤一次即可。

    此外,「呼吸道癌前痰液基因篩檢」還可應用於肺癌術後及化療期間的連續追蹤。
    "呼吸道癌前痰液基因篩檢是一種直接檢查肺臟深處所分泌的痰液,以確定是否已經含有致癌突變的方法。APOBEC易感體質的人群對空氣中的刺激因子,尤其是油煙和PM2.5,更容易造成肺臟損傷。擁有易感體質並不代表一定會得肺癌,但應盡量避免這些有害環境的暴露。

    油煙會導致DNA交聯,使細胞複製過程中容易出錯產生突變。在早期,細胞會自我保護,讓突變的細胞老化,分裂與增殖減少。因此,極少量的突變(約1/30萬)不會引發肺癌。然而,長期高濃度PM2.5暴露(如35µg/m³)會造成肺臟上皮反覆受傷與修復,讓突變的細胞獲得更多增殖機會,進而增加肺癌發生率。

    當突變的細胞累積到一定程度,腫瘤大小約0.1毫米,即約有1000萬顆腫瘤細胞,這時可以被檢測出來。當腫瘤細胞達到10億顆時,腫瘤大小約5毫米,此時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可以看到模糊的小病灶。

    具體來說,有致癌突變代表至少暴露三個月的風險;三年內連續多次出現致癌突變,則意味著罹癌風險很高。若LDCT陽性且癌前痰液基因篩檢陽性,建議每三個月追蹤一次LDCT或癌前痰液基因篩檢,若連續三次陽性,建議進行手術處理。而若LDCT陽性,但超過三次癌前痰液基因篩檢陰性,可以稍微放心,每年追蹤一次即可。

    這些策略可以幫助高風險病患盡早開刀治療,從而提高肺癌的治療效果和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