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臺灣地區肺癌病例持續增加,成為國人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男性肺癌死亡率在癌症中居第二位,而女性則高居第一。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後者包括腺癌、鱗狀細胞癌和大細胞癌。在臺灣,非小細胞肺癌約佔85~88%,而小細胞肺癌對化療和放射線治療敏感,全身性化學藥物療法反應率高達八成以上。
肺部是人體呼吸器官,肺癌源於肺部細胞異常變性,形成腫瘤干擾正常細胞運作,進一步可能轉移至其他部位。為了制定適當治療方案並提供預後參考,肺癌需要進行分期。檢查包括胸部X光、斷層掃描、核磁共振和正子放射斷層掃描,有時需進行開胸手術以確定肺臟和淋巴結情況。
分期進展如下:
- 潛伏期:痰檢查發現癌細胞,但無法透過支氣管鏡和X光檢查發現腫瘤存在
- 第0期:無腫瘤形成
- 第Ⅰ期:原位癌,腫瘤最大直徑不超過3公分
- 第Ⅱ期:腫瘤最大直徑超過3公分或侵犯臟層肋膜
- 第Ⅲ期:
- 第ⅢA期(可手術):任何大小的腫瘤,侵犯到肺壁、橫膈或縱膈側的肋膜
- 第ⅢB期(不可手術):腫瘤侵犯到肺壁、橫膈或縱膈側的肋膜,但沒有侵犯重要器官
- 第Ⅳ期:腫瘤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
由於肺癌治療仍有改進空間,新藥臨床試驗被視為病患應謹慎考慮的治療選項之一,以提升病患生活品質。
肺癌是一種在肺部形成惡性腫瘤的癌症,它通常開始在支氣管、氣管或肺組織中的細胞內。
肺癌被分為兩大主要類型: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和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
非小細胞肺癌(NSCLC):
NSCLC是最常見的肺癌類型,占肺癌病例的大約85%。主要分為三個亞型:
- 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起源於支氣管的鱗狀細胞,通常在大氣管附近
- 腺癌(Adenocarcinoma):多發生在肺的外周部分,起源於肺腺細胞
- 大細胞癌(Large Cell Carcinoma):起源於肺的大細胞,形狀較大
-小細胞肺癌(SCLC):SCLC相對較罕見,約佔所有肺癌的15%。這種類型的肺癌通常生長速度快且較容易擴散到其他部位
主要風險因素:
- 吸煙:吸煙是肺癌的主要危險因素,其中包括主動吸煙和被動吸煙
- 空氣污染:暴露於空氣中的污染物,特別是長期接觸工業或交通排放物,也與肺癌風險有關
- 遺傳因素:個人的遺傳基因和家族史可能影響罹患肺癌的風險
症狀:
早期肺癌可能無明顯症狀,而在發展至較晚期時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持續性咳嗽或咳血
- 呼吸急促或胸痛
- 體重減輕和食慾丧失
- 氣喘或呼吸急促
- 意外的疲勞感
診斷和治療:
- 診斷:通常通過影像檢查(如X光、CT掃描、MRI)和生物檢驗(支氣管鏡檢查、組織活檢)進行確診
- 治療: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靶向治療和免疫療法。治療方案會根據癌症的類型和階段而定
預後:
肺癌的預後取決於診斷時的發展階段。早期診斷有助於更有效的治療和提高生存率。然而,由於肺癌常在晚期才被發現,預後往往相對較差。預防措施包括戒煙、避免被動吸煙、保持良好的空氣品質,以及定期接受胸部影像檢查,尤其是對於高風險族群。及早發現和治療對於提高生存率和改善患者生活品質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