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疾病:感染性疾病 樣本要求:血液、肺泡灌洗液、組織
交付報告時間:5個工作天
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減少抗藥風險,縮短治療及住院時間 APGseq感染病原基因定序是項運用總體基因體學次世代定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技術的病原檢驗。透過提取感染症病人檢體內的核酸(DNA及RNA),利用Shotgun核酸擴增法打碎成200-300bp的序列片段,進行放大、建庫及定序。再藉由生物資訊分析及比對上萬跨物種病原微生物資料庫,包含細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蟲及非典型細菌等。最快可於2-3個工作天內產出檢測報告,可及早協助臨床醫師鑑定新發或已知的感染及混合感染。且相比傳統檢驗上述之檢出率,透過此檢驗方法可將病原檢出率提升至70~90%。
5個工作天檢測時程,符合臨床需求。(從實驗室收到合格檢體起開始計算)
每份個人化檢測報告都由臨床醫師詳細解說及給予用藥判斷。
病患可能因院內常規檢驗無法檢出病原或混合感染,無法有效用藥治療,本檢測可提供高檢出率的檢測報告,提供臨床醫師更有效的藥物選擇策略。
專精於醫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免疫學、生物資訊之專家,提供完整分析資訊。
運用總體基因體學次世代定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技術進行檢測,可因應臨床檢體需求。
了解更多:
APGseq感染病原基因定序介紹 感染性疾病大多數是由細菌、病毒、原生動物、蠕蟲、立克次體和真菌等所引起,青黴素的發現雖已大幅降低細菌性感染的致命風險,但隨著細菌抗藥性的形成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及病毒性疾病(如:SARS、EBOV與近年來不斷變異的新型冠狀病毒)出現,目前僅能仰賴隔離與社交距離來控制疫情傳播,但這些危及人類性命的傳染病仍無有效的治療方法。感染性疾病之所以棘手,源自於現今臨床常規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檢驗方法,有視為黃金標準的培養(Culture)、或染色法(Stain)或核酸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chain Reaction, PCR)等傳統檢驗方式。而這些常規檢驗病原體的方式,例培養會依病原種類不同,產出檢測報告的所需時間不一,相對耗時。有些少至2-3天,長至數週時間。而核酸聚合酶連鎖反應檢驗方式,一次只能檢驗一種致病微生物。且傳統檢驗方式僅有約10~30% 病原檢出率。 APGseq感染病原基因定序(mNGS)是透過萃取感染症病患檢體內的所有基因進行建庫定序。而定序產出的數據將藉生物資訊分析,過濾人源基因及雜訊,剩餘的微生物基因數據將比對病原資料庫,最終來鑑定檢體內的致病微生物。其優勢為一次檢測可分析上萬跨物種致病原、檢出率相較傳統檢測更高、以及檢測所需時間更短及可控。現今已有多篇國內外臨床研究也以指出此檢測結果臨床應用所帶來的優勢及效益。
經醫師判定有檢測臨床需求之感染症病人,且有以下情形對象建議適用:
- 病程進展急、病情嚴重、或傳統常規檢驗診斷困難等病人。
- 醫師懷疑病人有共同感染(Mixed Infection)的情況,且院內常規病原檢測無法有效提供結果。
- 常規病原檢測無檢出或檢出病原不符臨床病徵,醫師懷疑有其他潛在感染源的病人。
包含細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蟲及非典型細菌等病原微生物資料庫分析比對。依據感染之病原體提供臨床醫師用藥參考減少抗藥風險,縮短治療及住院時間。
總體基因體學次世代定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技術,藉由生物資訊分析可比對上萬跨物種病原微生物資料庫,包含細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蟲及非典型細菌等。
血液、肺泡灌洗液、組織
可檢測如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等32種病原微生物,快速產出檢測報告,減少抗藥風險,及早鑑定新發或已知的感染及混合感染,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